引子 疫情,答卷仍未退却0年但合肥的合肥两句话——“来的都是客人”“返的都是家人”,依旧温暖着我们。交出 特殊时期,答卷恪守“客人”和“家人”之道0年体现的合肥不仅是胆识和胸襟,更是交出自信和担当。 “担当”靠什么?答卷靠“魄力”和“责任”,更靠“能力”和“实力”0年 党的合肥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安徽、交出亲临合肥。答卷10年0年安徽巨变,合肥合肥实力剧增。 2012—2021年合肥GDP总量 10年,弹指一挥间,合肥的“个头”长了近两倍: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4168亿元,跃升至2021年的1.14万亿元。 10年,如白驹过隙,合肥在全国城市的位次由第32位,跻身至第19位,每年跨上一个新台阶。 10年,合肥始终在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中,打头阵、挑重担、当主力、作贡献,奋力“新蝶变”,加速迈向“五”。 01 锻造“第一生产力” ——从“创新高地”加速向“科创名城”蝶变 看点:2012年到2021年,合肥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由4%增长到14.2%;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由2.78%增长到3.52%;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由615户增长到4578户、增长6.4倍;技术合同交易总额由88.22亿元增长到866.97亿元、增长8.8倍。 从合肥西二环向西拐入庐阳三十岗乡,一条崭新大道通向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集中区。 走进园区,“科里科气”的城市气质扑面而来。入口处,雕刻于旗杆底座的“聚变合肥”四个大字,表明了这里“身份特殊”。在这片规划总面积约19.2平方公里的区域,合肥正加速建设大科学装置区、科学小镇、成果转化区等六大功能片区,打造“最美科研圣地”。 位于合肥“科学岛”上的全超导托卡马克大科学装置EAST。 前不久,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第4个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交付启用,标志国际磁约束聚变领域关键参数最高的综合性研究平台诞生。 锻造“第一生产力”,合肥一直在领跑。2017年,合肥迎来历史性机遇——继上海之后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聚焦能源、信息、生命、环境四大领域,着重建设国家实验室、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一批交叉前沿研究平台、一批产业创新转化平台、“双一流”大学和学科。 锻造“第一生产力”,合肥始终视创新如生命、把创新当使命、抓创新像拼命。十年来,从“创新高地”到“创新之都”再到“科创名城”,在这条“没有出口的高速路”上,肩负国家重任的“科教基地”合肥一路驰骋,“风景”独好。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合肥出台科技创新条例,成立市委科创委,设立“合肥科技创新日”,创新科技工作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成立成果转化工作专班,建设国际人才城,建立全链条、闭环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加速前沿科技“沿途下蛋”。 在深入系统的体制机制创新中,合肥已完成5项国家新一轮“全创改”揭榜任务,居省会城市首位。目前打造形成以种子、天使、创业基金等为代表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丛林。今年以来,合肥已收集成果326项,孵化成立科技型企业67家。 锻造“第一生产力”,合肥始终抓牢“第一资源”的牛鼻子。十年来,“养人”的合肥通过一系列高质量“组合拳”面向全球引进“千里马”。目前,合肥全市汇聚各类人才超200万人,其中,已认定高层次人才8000余人,在肥服务院士138人。 “墨子”传信、“悟空”探秘、热核聚变……一批“从0到1”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成果竞相涌现。目前,合肥已建在建拟建大科学装置12个,装置集聚度居全国前列。在“城市孕育大学,大学滋养城市”中,合肥与大院大所大学共建协同创新平台32个,推动合肥在量子、核聚变等领域处于领跑地位。 “到2035年,基本建成全球科创名城,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合肥市科技局负责同志展望道。 02 构筑“产业地标” ——从“工业强市”加速向“产业名城”蝶变 看点:2012年到2021年,合肥全市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2.1%,规上工业增加值保持年均12.2%的中高速增长。其中,2021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6%,居全省第1位、省会城市第2位、长三角主要城市第2位、GDP相近城市第1位。 2012—2021年合肥战产值增速 6月30日上午7时许,合肥基地第一辆整车在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下线。该基地一期达产便可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总产值1000亿元。 “合肥速度”是“拼”出来的。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聚集规模以上企业305家,形成了涵盖整车、关键零部件、应用和配套的完整产业链。2021年,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营收1029.5亿元,产量14.5万辆。 美丽巢湖北岸的安徽创新馆。从工业立市,到工业强市,再到产业名城,合肥一直“撸起袖子加油干”。面对工业基础 “先天不足”,“十二五”以来,合肥审时度势,迅速确立工业立市战略。在全员招商和招“大”引“强”中,合肥努力做好“结合”文章。近年来,随着“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条—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的深入实践,合肥的产业加速从“盆景”向“森林”转变。 为打破科技发展与经济产出之间的“篱笆”,十年来,合肥加速推进“科创+产业”和弦共振,全力打造覆盖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的政策支持体系和项目攻关体系,以“创新聚变”助推“产业裂变”,以“产业裂变”带动“经济质变”。 “合肥将继续用心用情,全力做到精准服务、精细服务。 ”在比亚迪合肥基地整车下线仪式上,合肥市主要负责人的承诺掷地有声。为保障项目顺利推进,合肥市成立经济工作专班,顶格调度项目进展。一期项目从谈判到签约仅用时23天,从签约到开工仅用时42天,从开工到整车下线仅用时10个月。 近年来,合肥以“金牌服务”频频刷新“合肥速度”。面对疫情影响,合肥市按照“保主体、增主体、强主体”要求,成立助企“保姆团”,全市16个市直部门分管负责人担任专班成员,推出“一企一策”,畅通市“12345”为企服务热线,对企业提出的诉求和问题分类交办、跟踪督办,为企业全力纾困解难。 环境优,“巨人”来。近年来,京东方3条高世代线、蔚来汽车总部、等重大工业项目相继落地,“芯屏汽合”“急终生智”成为城市产业地标。 新型显示产业实现 “从沙子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布局,液晶面板出货面积约占全球10%;“中国声谷”实现入驻企业、营业收入“双千目标”;家用电器“四大件”产量稳居全国第1位,其中冰洗产量占全国1/4;光伏产业综合出货量突破50GW,装机规模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 2012—2021年合肥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产业兴,经济强。2021年,合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6%,位居省会城市第2、长三角主要城市第2;全年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1户,创8年来新高。今年1月至4月,合肥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国省会城市和长三角城市中位次靠前。在长三角8个万亿城市中,合肥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进出口总额增速均位列第一。 03 擦亮“最好名片” ——从“综合治理”加速向“巢湖名城”蝶变 看点:2021年,巢湖水质稳定达到Ⅳ类,西半湖水质由Ⅴ类改善到Ⅳ类。巢湖湿地资源记录的植物数量由2013年的211种升至目前的275种,巢湖沿岸有记录的鸟类总数超300种。 踏入位于肥东县长临河镇境内的十八联圩生态湿地,只见芳草萋萋、湖泊如镜、水网交织,蓝天绿水之间,飞鸟翱翔,自由生活在这片宁静富饶的土地上。 “一年多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加快水毁工程修复建设,同时启动三期工程,目前进展顺利。四期工程将于10月动工,整个工程计划于2023年底竣工。”合肥十八联圩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阚韬表示。 |